春节之后,随着各地农民工返城务工,有关“民工荒”的报道开始增多。媒体报道多聚焦在“招工困难”及“工资提高”等关键词,并将这两者视作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加剧的写照。由此,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相信,促成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,所谓“人口红利期”,即将或已经结束。未来,主要因为农村劳动力日益供不应求,将带来工资的反复提高和制造业成本的反复上升……
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,似乎放开计划生育和推动工资倍增是政策必选项。事实上,所谓农村劳动力供不应求造成“民工荒”的说法并不真实。
我们可以发现:一方面,当前是具备技能和经验的工人数量严重短缺,并不仅是农民工数量短缺;另一方面,既有大量无技能、无经验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,又有相当部分受过中等、高等职业教育的城市青年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,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。这些现象表明,当前的“民工荒”本质其实是“技工荒”。它反映的是我国劳动力质量、结构层面存在突出的矛盾,与仅反映青年人口与老年人口增量涨落的所谓“人口红利期”之间并无关联。
从此角度出发,较切题的政策选项该是尽快升级职业教育模式,加大培训通用、适用的技术工人力度。如果顺应“涨薪”共识,用工企业仅依靠大幅提升工资方式来争夺数量有限的技术工人,只会过快拉动部分岗位工资水平攀升。这种现象近似饮鸩止渴,蔓延开去,容易反噬我国脆弱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,不仅可能制约产业升级,更无助于解决广大劳动者提高技能、提高收入的实际需求。
“技工荒”实际是在为近年来的政策弊端埋单。我国政府虽显著加大了对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资金、政策投入力度,但“企校共培”、“集团办学”与“订单式培养”等流行模式,存在明显的机会主义弊病。虽然能够产生职业教育大发展、就业比率快提升的热闹效果,但并未践行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宽基础、多用途的理念,实质是将职业技术教育矮化为就业教育。
对现代制造业或服务业企业而言,欢迎的是“多面手”,并不是“螺丝钉”。综合国际经验看,现代职业教育意义非凡,其使命至少有三:一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二是支持通识教育大众化,三是提高民族素质。
这方面,美国、日本和德国均有成功做法,如突出实用主义的公共教育体系、资格证书引导的终身学习体制和现代学徒制等。但搞急用先学、立竿见影,就难免产生新的困局———让公共教育转向实用主义,可能异化出不伦不类的高等教育、不上不下的中等教育;强化资格证书的薪酬价值,可能异化出小广告、办假证等自欺欺人的把戏;照搬学徒制形式,则可能在劳动保障不健全的环境中,既留不住师傅,也留不住徒弟……
显然,尚无一种国际经验,可以解决我国特殊国情。一者,我国各地初等、中等教育质量存在严重差异,劳动者质素千差万别;二者,由于通识教育水平不一,接受同一模式职业教育的效果区别极大;三者,职业教育始终被视为“劳力教育”,在“劳力者治于人”的传统思维下,经历职业教育序列的劳动者根本无法得到社会充分认可,遑论农民工经由技工管道被城市吸收。
现在,实质是“技工荒”的“民工荒”表明,我们正为过去的短视和急功近利埋单。
相关资讯
时间:11-23点击量:1
时间:11-22点击量:3
时间:11-22点击量:9
时间:11-20点击量:49731
时间:11-20点击量:5
时间:11-20点击量:6
热门资讯
时间:08-03点击量:39411
时间:03-21点击量:12455
时间:07-03点击量:11838
时间:01-03点击量:10691
时间:04-29点击量:8511
时间:12-08点击量:6966